河南十八地市美食集合
鄭州
燴面: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一種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的河南傳統美食,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燴面的精華全在于湯,下面時,鍋內放原汁肉湯,將面拉成薄條入鍋,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葛記燜餅:是用餅和特制的壇子肉加青菜燜制而成。其餅是用軟面烙成千層餅,放涼后切成簾子棍形備用;壇子肉選用帶皮五花豬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方塊,先放入鍋內添水煮開,撇去浮沫雜質,撈出肉快裝入壇內,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湯封口,大火燒開后,改用文火慢燉,煨至爛熟。1997年12月,在杭州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中,摘取“中華名小吃”桂冠。
老蔡記蒸餃:蔡記蒸餃制作頗為講究,肉餡剁好之后,要邊打邊加水,使肉餡打上勁,各種調料也要按一定比例,缺一不可,蒸餃皮用半死半燙面粉,經反復揉搓使面團筋韌,再搟成薄皮,裝餡提成柳葉褶,使蒸餃形為彎月,所以蔡記蒸餃具有皮薄微黃、色澤光亮、餡飽透明、造型美觀、灌湯流油的特點。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楊記清芳牛肉拉面:牛肉拉面源于蘭州,1982年楊清恩、麻明芳夫婦引進后結合中原居民飲食特點加以改進,使其具有“色澤金黃、肥而不膩、肉爛湯濃、面條筋斗”的特點而備受歡迎,遂在二人姓名中各取一字,從而創立了獨具特色的中原名吃——“楊記清芳牛肉拉面”,風行中原地區二十年而不衰,先的獲“中原名店、河南八大名吃、鄭州十大名吃”等殊榮。2000年中華烹飪協會在全國評選“中華名吃”、楊記清芳牛肉拉面獨獲此榮。前中國伊協主席沈遐熙先生品嘗后欣然題詞:“楊記清芳牛肉拉面,中原大地獨樹一幟”。
丁家粉蒸肉(新鄭):此菜紅光透亮,樣如水晶,香氣撲鼻,誘人食欲。蒸肉始自清末丁家飯莊,距今有一百二十年歷史,曾經皇帝御廚指點,會南北風味精華,在傳統基礎上創造的一道名菜。
大隗牛肉(新密):馬家牛肉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華老字號,馬家牛肉創史人馬玉順,早在民國時期就享有盛名(《新密縣志》有載)。他制做的牛肉配方獨特、加工嚴密、制作精細,成品具有色鮮、味美、筋爛、肉面、氣息芳香、余味悠長的特點。食用過的顧客都贊其確有“五香牛肉”之美稱,實屬傳世佳作。
焦蓋燒餅(登封):是河南登封市最有代表性的傳統名點之一,名弛中外。黃焦酥脆,圓形厚墩,表面黃焦,底面干酥,內層松軟,焦面上全是脫殼芝麻仁,焦蓋可以揭起,吃起來,酥脆馨香,香味撲鼻,味美異常。傳說源于宋代,為了表達對秦檜的忿恨,登封飯莊用面團制成烏龜形,放在火爐里烤,名曰火燒秦檜,后來逐漸演變成了圓形。
開封
桶子雞:開封特產名菜,以其色澤鮮黃,咸香嫩脆,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幾大特點而出名。其主料是雞,主要烹飪工藝是煮。老母雞的補益之功效更高,許多久病、瘦弱之人用來補身,尤其是畏寒風重,虛不受補者,老母雞不但能補氣補血,還可祛風。
灌湯包:以前是北宋皇家食品。開封灌湯包不僅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鯉魚焙面:“糖醋軟溜魚焙面”的簡稱,是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它是河南開封當地一道著名的傳統名菜,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
套四寶:河南開封的漢族傳統名肴,堪稱豫菜一絕。套四寶絕就絕在集雞、鴨、鴿、鵪鶉之濃、香、鮮、野四味于一體,四只全禽層層相套,個個通體完整,無一根骨頭。每當酒席宴會上過幾道菜之后,這道菜便用青花細瓷的湯盆端上,展現在食客面前的是那體形完整、浮于湯中的全鴨。其色澤光亮,醇香撲鼻。當食完第一層鮮香味美的鴨子后,一只清香的全雞便映入眼簾;雞肉吃后,滋味鮮美的全鴿又出現的面前,最后又在鴿子肚里露出一只體態完整,肚中裝滿海參丁、香菇絲和玉蘭片的鵪鶉。
洛陽
洛陽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
漿面條:又稱漿飯,是河南洛陽民間的傳統面食。因酸味獨特而受到洛陽人甚至是外國人的喜愛。 漿面條的主料是面條,但配料是關鍵。因為煮漿面條的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制的酸味豆漿(也稱酸漿)。
小街鍋貼:2009年6月小街鍋貼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小街”鍋貼制作工藝講究,加工程序規范嚴謹,從選料配比、制餡和面、包制成形到煎制出鍋均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和技術要求,成品具有造型美觀、色澤透亮、外焦里嫩、灌湯利口、焦脆軟香的顯著特點,深受廣大顧客歡迎。
平頂山
魯山攬鍋菜:是魯山(河南省魯山縣)古老與現代精湛烹調技術相結合、精工細做的“雜燴菜”,是河南省的傳統名菜之一,屬于豫菜系。據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間,后經楊氏幾代人的潛心研究,結合當地人酷愛咸鮮、滑嫩、香軟的特點制作而成。
安陽
扁粉菜:以粉條做主料,配以青菜、豆腐、豬血等,在一口大鐵鍋中煮。扁粉菜的關鍵是高湯,高湯味道的好壞,直接影響扁粉菜的味道,因此,安陽扁粉菜經營者一直在高湯的做法上下功夫,使扁粉菜味道不斷改善。吃扁粉菜的精髓在于辣椒,辣椒要香而微辣。早上,吃上一碗油滾滾,香噴噴、辣呼呼的扁粉菜,那叫舒服。所以,來到安陽,一定要嘗一下。
道口燒雞:創業于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開始制作不得法,生意并不興隆,后從清宮御膳房的御廚那里求得制作燒雞秘方,做出的雞十分香美。道口燒雞的制作技藝歷代相傳,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炒三不沾:安陽傳統名菜,以蛋黃為主料,配以桂花糖、白糖、粉芡等炒制而成。成品軟香油潤,不沾鍋、盤、筷,所以得名“三不沾”。
新鄉
紅燜羊肉:起源于河南新鄉,由李武卿先生創制,65歲的李武卿抗美援朝到過朝鮮,在西藏當過邊防軍。老先生說當年在四川時就遍嘗蜀中火鍋美味,后來又北上京城,經常到東來順涮羊肉以飽口福。愛吃也愛琢磨的他就尋思著將這南北兩大火鍋的美味合到一塊兒,更適合咱這中原人的口味。時間一長,他還真琢磨出了充分體現中原人氣質性格的紅燜羊肉火鍋。
焦作
武陟油茶:成名于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時劉邦受傷于武德縣,住在姓呂的家里。呂以膏湯積殼茶食之,三個月后劉邦傷愈。劉邦有詩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眲罴次缓?,在長安思食膏湯不得,即召呂某入宮,封為五品油茶大師,封油茶為御膳。
海蟾宮松花蛋:是修武縣馬坊泉村的傳統特產。在劉海修道于此之前已經很有名氣。因鴨子食用馬坊泉水中的一種當地人稱為“活石頭”的生物,所下鴨蛋全部為紅心,松花蛋所用材料達百種之多,所用灰乃山中燒炭所留之山火灰,而不是現在普遍采用的白石灰。
鬧湯驢肉:起源于河南沁陽城,相傳至今有100多年歷史,一直流傳至今,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之說,相傳乾隆皇帝南巡過懷慶,品嘗了懷慶府驢肉,連聲叫好。為中原一絕,焦作特產。所謂鬧湯是利用現代加工技術將煮肉后的陳年老湯精制而成,鬧湯富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膠原蛋白,維生素,礦物等營養元素,是滋補健身的佳品。
濮陽
壯饃:形如圓月,直徑約30公分左右,皮分4層,面皮肉餡、餡以鮮羊肉為主,以蔥、姜、菜蔬、香油等多種祖傳佐料攪拌而成。皮為小麥精粉,經過面板面、餡包裝成形后,放在特制工具平底煎盤(鐵制)中進行烤制加工,火候和時間要恰到好處,經幾次翻動即成。熟后的成品壯饃,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食之鮮而不膻,香而不膩。
鶴壁
淇河三珍是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的特產,自古就是朝廷的貢品。包括:淇河鯽魚,纏絲鴨蛋和無核棗。
淇河鯽魚:色略呈金黃和鯉魚相似,其背色淺褐,腹部銀白,脊背寬厚,體型豐滿,又稱"雙背鯽魚",骨刺細少,肉肥厚,質細嫩,味道鮮美,為歷代貢品。
纏絲鴨蛋:煮熟后蛋呈黃紅色,切開后可見內有纏繞著一圈圈不同色環,由外及內纏繞著中心,故名纏絲蛋。其蛋紋理清晰,口感有肉勁,味道鮮美。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營養豐富。
無核棗:色澤鮮紅,形似玉墜,肉厚實而細膩,糖分含量極高,維生素含量是蘋果的100倍,切開后成空心狀,無核而有仁,其核雖有其形但可食用。無核棗僅產于河南省淇縣西部山區,種植到十里以外的地方,五年后棗核就會變硬。究竟這種軟核棗是如何形成的,截至目前,專家還無從解。
許昌
大鍋菜又叫熬菜、燴菜,是許昌人最愛吃的地方菜,即便在大酒店里吃過酒席,還常有客人提出,弄碗熬菜吧!
王洛紅燒豬蹄:是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一道傳統名吃,屬于豫菜系。它歷史悠久,制作講究,色澤鮮艷,味道純正,而且聞名遐邇。成品呈醬紅色,晶瑩發亮,爛而不散,肥而不膩,甜香可口,使人常吃不厭,是增強營養、舒心開胃的良好美食。
漯河
北舞渡胡辣湯:也算是中原老字號了。它起源于清道光5年(公元1828年),當時山西、陜西省的商賈在此創建了一座山陜會館,會館落成后,大宴賓客,此間太原府的一名大廚做一道深受名流紳士稱贊的湯,這道湯就是胡辣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在北舞渡的胡辣湯又分為閃家、丁家、呂家和宛家四個專業大戶,其中又以北舞渡隆源齋閃記胡辣湯最為有名,他們門店外擴,生意紅火,在胡辣湯市場獨樹一幟。
三門峽
虢國羊肉湯:是黃河流域獨有的一道特色美食,原料多樣配伍合理,湯質乳白醇濃鮮香,羊肉質地鮮嫩,軟爛而香,整道菜咸淡適中,色澤美觀,營養豐富。
商丘
饣它(sha)湯:是一種以雞蛋為主料的辣湯。啥湯用母雞和圓骨,加上裝有12種配料的料包煮湯。煮的時候,湯里放有麥仁、大蔥、生姜、雞絲、胡椒面等,將打碎的雞蛋放入碗中,用筷子將雞蛋攪勻,然后用煮沸的原湯沖出一大碗浮著雞蛋花的啥湯來。有的還在湯上放幾片香菜或是薄荷葉,淋幾滴麻油。至于湯上的點綴,可多可少,形式多樣,內容不拘。“啥湯”鮮、香、燙,吸引了南來北往的過客。
周口
孔集燒雞:又名孔集鹵雞,是鹿邑縣(現孔集屬淮陽)名揚海內的特色傳統名吃。因其原產地在鹿邑縣西孔集,故稱孔集燒雞。此菜老雞骨肉分離,而且盛夏蒼蠅不叮,存放數日不壞,并有溫中散寒,健脾開胃的藥理功效。
燜糟魚:俗稱"糟魚"。糟魚是一種群眾喜愛的特色傳統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味,在鹿邑縣境內流行頗廣。糟魚顏色鮮嫩,白中泛黃,鱗光閃亮,骨酥肉爛,咸中有甜,清秀宜人。悶糟魚的"悶"字,是指糟魚的"悶制"之法而言。糟魚的特點是骨刺也能吃。
駐馬店
汝南涮牛肚:是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的特產。汝南涮牛肚肚脆湯美、肥而不膩,老少皆宜,深受廣大食客青睞。涮牛肚主要用料有牛肚、竹簽、肉片、大料、雞湯等,另有干豆角等幾十個配料,或浸、或煨、或煮,將牛肚切片制成半成品,然后用竹簽串起肚片,放進已配制好的火鍋內涮煮,再蘸上用芝麻、花生調制的佐料,即可食用。汝南麻辣涮牛肚,肚脆湯美,噴香可口,肥而不膩,老少皆宜,深受廣大食客青睞。這一傳統風味小吃已發展到周邊省市和沿海地區。
南陽
新野板面:又稱張飛板面,是南陽市傳統的面食小吃。曾因諸葛亮一把火燒出了名氣的三國歷史名城新野的一道頗具歷史淵源地方美食。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
信陽
信陽燉菜:是豫南地區飲食的代表,以燉菜、燜菜聞名,口味濃郁醇厚,強調原汁原味,很少添加味精、雞精等作料,所用原料多為信陽特產的天然原生態食品。特別是信陽燉菜,選擇綠色原料,湯菜各半、酥爛鮮香,力求返璞歸真,深受全省人民喜愛。
濟源
雞蛋不翻:是在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時,由山西難民將制作方法帶入河南濟源境內,后來經過多年傳承,成為本地的特色小吃雞蛋不翻,不翻為何稱為不翻?
其一:最通俗的解釋因在制作過程中不需反煎而得名
其二:雞蛋不翻兒是黃河小浪底附近的一種小吃。要說不翻兒,
得先說說小浪底。小浪底在洛陽以北、濟源以南,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入口處。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未修建前,此處有八里胡同,是黃河中游最狹窄也是最危險的一段,兩岸高山對峙,
風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魚十分危險,屢有翻船事故發生,遇難者常常連尸首也找不到。因此,
當地民間有許多忌諱和風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后一個家庭全部覆滅;比如吃魚時,不能吃完一面翻過來吃另一面,而要把魚頭和脊骨一起拿過去,再吃下面的肉;還有不準把水瓢扣著放,忌酒后上船,忌說翻、煤等詞等。 不翻兒,就是舊時船家的干糧。所謂不翻,即制作過程中不用翻即熟。制作過程和名稱,也都是為了討個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
這種東西,今天只是當地的一種風味小吃,但在舊時,它曾浸著多少血淚和企盼。